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玩转秀洲 > 印象里
【四十风华说往事】丝绸、毛衫两大专业市场开业
2023-08-14 12:08 来源: 区传媒中心 撰文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号召下,各地纷纷办起社队企业。


  以王江泾为中心的秀洲北片,就兴起了不少社队企业,这些企业多从事轻纺行业。比如原田乐乡,在80年代初,就办起了乡丝织一厂、丝织二厂,并且各村几乎都有一个丝织厂。


  伴随着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劲吹长三角,王江泾人身上从祖先那儿继承下来的精于纺织业的细胞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地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有限的乡村办企业难以容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批想进厂的农民开始自寻出路——自购织机,搞家庭织造业。


  “‘咔嚓咔嚓’的织绸声日夜响起,到了月底一算账,赚了500元!那时农村一个全劳力一个月全勤也就赚20来块钱!”“万台织机带头人”汝金生回忆道。


  就这样,大运河边仿佛又响起了织机的历史回响,而且那“星星之火”很快便形成了“燎原”之势,家庭织机每年以万台左右的速度递增,并涉及了王江泾周边的七八个乡镇。


  据统计,1983年至1985年期间,田乐、荷花两地的织机数量年均增长38.94%。同时,集体、合作性质的企业数量不断上升。村办、联户办企业数量在1984年到1985年间分别增加了31.57%和166.67%。


  这种可喜的景象马上引起了王江泾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欣喜地感到,那织机声是王江泾人脱贫致富的欢唱。


  那么,能否兴办一个丝绸贸易市场,变各自为战的“家庭独唱”为产供销一体的“大联唱”呢?


图片

  本着将党的方针政策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原则,他们确立了“鼓励、引导、扶植、发展”的八字方针,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经过再三的可行性论证,在上海同济大学师生的帮助下,制订了一个到2000年的集镇建设规划,并率先在一座旧砖窑的地基上兴建了南方丝绸市场。


  1988年5月,南方丝绸市场成立。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市场兴建后,每天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客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镇从事二、三产业,使王江泾镇从1988年起就成了工业产值超亿元的先进集体。


  市场也与吴江盛泽东方丝绸市场、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齐名,成为浙北地区重要的纺织品交易平台。


  随后,镇党委、政府顺应发展趋势,抓住苏嘉公路改道、乍王公路扩建的契机,把集镇开发和建设作为推动南方丝绸市场和第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来抓,又及时修订集镇建设规划,并加大改革集体工业的步伐,兴办印染、轧花、织造、服装等为个体经济配套服务的集体企业。


图片

  由于城建费用有限,他们先继续重点扶持南方丝绸市场的建设,完善老街区路面及地下水管等公共设施,接着借鉴外地经验,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搞好房地产开发,借鸡生蛋,拓宽外向型经济渠道,利用外资投资、群众集资、收费聚资,土地有偿使用等形式筹集资金,鼓励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市场和集镇建设。


  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南方丝绸市场通过三次扩建总投资344万元,总面积达34112平方米,初步形成了集办公、仓储、运输、通讯、住宿等功能于一体,且工商、税务、治安、法律服务配套齐全的轻纺原料专业批发市场。接着又投资750万元,开发了2.3万平方米的雁荡小区,同时还接通两条乡村公路,重点开发郁家路、新桥富民经济开发区。


  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到1994年6月,全镇已经拥有丝绸经营部500多个,8家三资企业,各种行业个体工商户2800多户,年成交额超过5亿元。家庭织机也一下子发展到了3.5万台,农民每年从生产丝织物中可得到2亿多元的非农业收入。王江泾人富了,提前迈进了小康生活。


图片

  2004年,南方丝绸市场又展开了新一轮扩建,打造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改造后的市场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业。市场共有588个商铺,开业时销售率达90%以上,近450个商铺形成了化纤原料、纺织面料和服装辅料等三大区块。


  此后,王江泾镇以中国南方纺织城为载体,成功举办了两届嘉兴·中国南方纺织交易会,交易会期间还举办了“上海时装周·王江泾专场时装秀”、王江泾中小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有效提升了王江泾面料生产的知名度和中国南方纺织城的美誉度。据统计,2009年和2010年南方纺织城分别完成交易额38亿元和50亿元。


  与南方丝绸市场同时间段萌芽的,还有后来赫赫有名的洪合镇毛衫市场。


图片

  时间回到1975年7月。17岁的嘉兴毛纺总厂职工子女钦利民与其他29名知青一起来到洪合镇红光大队(今洪合镇泰石桥村)。当时的嘉兴毛纺总厂有一批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厂里就把设备送给了红光大队,让知青们从事一些来料加工工作。


  “大概在1976年7月,因为各种原因,来料加工的活停了下来。那干什么好呢?我们就想到了自己生产成品毛衫。”钦利民回忆说,“第一件毛衫做成功后,大家都非常激动,兴奋了好几天。”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富民故事正式在洪合启航。改革开放以后,由知青们培养出来的洪合镇首批毛衫产业工人纷纷开起加工小作坊。凭借320国道横穿洪合镇的优势,一批头脑活络的洪合人开始在国道边摆起地摊,把毛衫卖给过往司机。价廉物美的洪合毛衫广受欢迎,就这样逐渐打开市场,远销全国各地。


图片

  在此基础上,1988年洪合镇办起第一期羊毛衫市场。当时市场仅有67个门市部,经商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动市场先后6次扩建,累计总投资达1500万元。


  有投入就有风险,这笔建设资金从何筹集?值得注意的是,洪合人没有囿于向上伸手要投资的传统经验,而是因地制宜,边摸索边闯荡,走出了一条农民市场农民建的路子。


  集资建市场。1990年,苦于资金匮乏的洪合人首次尝试集资建市手段,由进场交易的农民预交一定数额的门市部定金,市场建成后再用于逐年抵消租金。之后,每年这样利用农民手中资金滚动发展,使建设资金有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市场规模也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三个一点兴市场。1992年,市场需大规模扩容,而洪合乡的经济亦有了相当雄厚的基础。就采用农民手中集一点,财政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一下子筹集起了200余万元资金。


  拍卖土地使用权。1993年12月,洪合乡首次举行土地使用权拍卖,市场北门外16块980平方米土地,以高于底价5倍的价格拍卖成交,使乡政府拍得款项11.5万元。


图片

  由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魔方”的作用,使洪合羊毛衫市场有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建设资金循环链。


  洪合羊毛衫市场也曾有过迷失和震荡,最典型的要数1993年下半年那次疯狂的高比例兔毛帽边贸潮。


  那时绥芬河、黑河等地的边贸大户纷纷慕名来到洪合羊毛衫市场,收购高比例兔毛帽子、围巾,一批中介商也蜂涌而至穿针引钱。行情带动价格攀升,价格刺激欲望膨胀,人们形容当时的情景是:“这几天市场发疯了,小户一天赚一千,大户一天赚一万。”财富的垂手可得,使市场中几乎所有的生意人都卷入了这次“淘金热”,不知不觉中,小农经济的投机心理开始露头。有的产品加工好不经整烫就草草发货,有的甚至用棉纱染色冒充兔毛,类似的场外交易频频出现......


  然而,市场规律是无情的。由于信誉部分丧失和边贸行情骤变,高比例兔毛帽从17.5元的顶峰一下子滑落到2.5元,在不少人大发“洋财”同时,也有不少人忍痛割肉,亏损惨重。更为可惜的是,由于精纺区业主纷纷去做兔毛帽生意,光做生意忘却了市场形象塑造,使不少慕名而来的客户转向而去。


图片

  震荡之后便是反思。1993年11月,洪合羊毛衫市场大张旗鼓地实行他们首创的商品信誉卡制度:场内经营者在出售商品时,必须附商品信誉卡,按质论价,保质保量。同时全面实施CI企业发展战略,运用公关、广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塑造市场新的形象,从而使市场再度升温。


  1994年3月18日,闻名遐迩的洪合羊毛衫市场对320国道南侧即将开发的新门市部实行公开订购。消息传出,500间门市部一下子涌来1300余人报名订购,开门仅半小时全部门面就被抢购。在这个全国最大的羊毛衫批发交易零售市场内,掀起了又一次黄金宝地“争夺战”。


图片

  1994年,撤乡设镇,此时洪合已坐拥4000多家毛衫门市部,短短五年多间,洪合及周边一带10万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托起了一个年交易额8.15亿元的羊毛衫市场。


标签: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