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玩转秀洲 > 美食汇
喝一碗秀洲饭糍茶,年味真甜!
2024-01-24 09:19 来源: 撰文

  ■文 陈 佳 整理 张佳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民以食为天。江南水乡素来较为富庶,吃食上也颇为讲究。明清时期的“嘉湖细点”,就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每当春节来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而这种年味,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道道美味佳肴所散发出来的。对于吃货们来说,过年就是一场味蕾的狂欢,“吃吧没关系”,这不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过年的态度。在众多美味中,秀洲的饭糍茶必不可少。

  “来啦?这里坐,先来碗饭糍茶垫垫肚子!”

  去亲戚家吃席,刚坐罢,主人家就端了碗饭糍茶来,冒着热腾腾的白气,米饭的焦香充盈而来。看着平平无奇,喝一口,却能甜到心窝去,让人浑身暖洋洋。

  饭糍茶,是老秀洲亲友串门时的“首道美味”,客人到家的第一口,必定是一碗垫肚子的饭糍茶。然后,再慢悠悠喝喝茶水聊聊天,等正式开宴上菜……

  乡野田间,曾经灶头上那一股柴火味,就是家的象征,而在灶头铁锅里烧制的“糯米饭糍”,是许多秀洲小囡的儿时回忆。

  “把糯米饭摊在锅里,用铲刀在锅里慢慢压、刮,摊成薄薄一片,烘熟后铲掉就是饭糍了。”走进秀洲区油车港镇麦家村,俞明珠正熟练地在灶台旁忙着。

  听起来很简单吧?但要将饭糍摊得十分轻薄,风都吹得动,还是很考究手艺和烧火功夫的。

  “年轻时候和妈妈、婆婆学着做,学的时候做坏了好几锅,厚的地方硬得嚼不动,薄的地方焦掉了。也舍不得浪费,还是通通吃掉了。”谈起从前学做饭糍的场景,俞明珠忍不住笑出声,藏在岁月里的记忆好像一下鲜活了起来。

  55岁的俞明珠穿着一件牛仔棉外套,扎着马尾,个子瘦小,手上行动格外利落。只见她从锅里打出半勺喷香的糯米饭,甩在大铁锅里,用力将糯米饭团涂抹在锅的四周,沿着锅壁用力旋拓,直至米饭变成了软糯的糍粑。

  将多余糍粑刮下,只剩薄薄一层附于锅壁。几秒后,在灶火烘烤下,饭糍很快干燥脆熟。她操起锅铲,“唰唰唰”,三下五除二将整锅饭糍快速铲出,放在一旁的团匾里晾开。铲好的饭糍呈卷曲状,只需要密封保存即可。

  “我们串亲戚的时候都要吃这个,甜滋滋的取个好彩头。有时候自家也当点心吃,省时好吃,也有饱腹感。”

  等待的间隙,柴火的噼啪声清晰可闻,老灶膛里升腾的火苗,映照着俞明珠的脸庞。“饭糍就是要用土灶烧,少了土灶,香味少一半!”在曾经的农村,灶头就像是“镇宅之宝”,只要土灶上升腾起烟火,日子便有了希望。

  制作饭糍,火候也很重要。俞明珠通常是一个人上顾着锅里动作,下顾着灶台火候。“柴火要看牢,火大了容易烧焦,铲上来卖相不好,火小了糯米就会糊锅铲不掉。”说话间,俞明珠又往灶台里塞了几根木条,“虽然忙了点,但我自己在灶上摊饭糍,最了解火的情况。”

  小小一个饭糍,力道、手法、火候都颇具学问,一天下来,往往手酸、腰酸、脖子酸。要说“秘诀”?恐怕只有从日积月累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经验,才是秘诀。

  刚出炉的糯米饭糍是儿时最香甜的回忆。在刚刚起灶的时候,孩子们就要早早候在炉边,抢着掰碎一片刚铲下的饭糍解馋。此时的饭糍贴锅一面略显焦黄,而吃起来松脆喷香,还带着微黏。

  等到一切大功告成,加入白糖,用开水冲泡焦脆的饭糍,就成了一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从物资匮乏的年代走来,多少人被简简单单的饭糍茶温暖了整个童年。米饭的焦香,配上白糖的甜蜜,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怀旧和眷恋。

  生于土地、长于土地的人们总是有各种奇思妙想,常见的糯米也能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美味。这一口朴实醇香的乡间美味,或许正是江南人智慧的缩影。

  临近年关,乡里乡亲托俞明珠烧制饭糍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大小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饭糍茶,成了彼此的特殊默契。

  一片糯米饭糍,一碗饭糍茶,唇齿留香,地道老味道,这一“古早”美味,你有多久没吃过了?

  【好评如潮】

  读友:饭糍茶尝起来,味道可以概括为:甜、糯、软、滑。

  读友:过年走亲戚,都会给泡一碗。

  读友:饭糍,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我童年里的一道年味。

  【你知道吗】

  糯米饭糍历史悠久,江浙一带都有制作,湖州一带也称之为风枵茶,意为像轻薄的丝织品一般。我们这里也有人叫“待帝茶”或“蛋底茶”,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过,一说其形状如蛋底。秀洲百姓待客向来热情,春节客人至,首先奉上一碗热乎乎的饭糍茶,叫“甜一甜”。据传,唐天宝年间饭糍就开始作为朝廷贡品。相传一位江浙一带的妃子深受皇帝宠爱,不久怀孕,家人急忙将糯米饭糍送入宫中。妃子食后身体健康,果然顺利产下皇子,皇帝闻之龙颜大悦,遂将饭糍列为大唐贡品。 

标签: 责任编辑:姜文豪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