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文化娱乐
洛东儿童画: 彰显童真童趣 滋养学生心灵
2021-07-22 09:00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沈 洁

  这个夏天,一所秀洲区的农村学校因为一次不同寻常的画展与北京结缘。自7月19日起,为期10天的“红船娃·田野颂”嘉兴百名农家儿童百幅绘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美术馆举行,130余幅参展的农家儿童画以及草帽、雨伞等衍生创意作品得到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这些造型稚拙、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农家儿童画出自磻溪教育集团小学生的生花妙笔。这种绘画发源于秀洲区新塍镇原洛东乡,诞生于小学美术课堂,因此被称为“洛东儿童画”,这是一株从秀洲农民画中汲取灵感、孕育而成的水乡艺术新芽。


  缘起:从临摹到创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秀洲农民画已经蜚声海内外。那时候的人们不会想到,在新塍镇的水乡滋润中正在萌发另一种形式的民间绘画。


  1989年5月,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新塍镇原洛东小学美术教师沈永政,从著名儿童美术家杨永青撰写的《儿童画启蒙》一书中受到启发,在他的美术课堂上开启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创立“诱导创作教学法”,指导学生将临摹变为创作。


  “沈老师的这个想法在当年真是独树一帜,老师们习惯于教学生如何临摹好一幅画,讲究的是临摹技巧,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内心想表达些什么。”磻溪教育集团总校长陈超说。于是,美术课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孩子们不再拘泥于课本,开始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农村广阔天地有太多鲜活素材可以发挥想象力。


  从儿童身心规律出发,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洛东儿童画形成了儿童水彩画、儿童水粉画、儿童国画、儿童版画等作品系列,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和肯定。1995年11月,原洛东小学在北京举办“田野之歌”儿童画展,这是洛东儿童画第一次“飞”向北京,为其发展版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10月,原文化部社文司在原洛东小学举办了“全国民间艺术大展”,首次将洛东儿童画作为美育品牌在全国推广。进入21世纪,洛东儿童画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2008年10月,洛东儿童画首次走出国门,赴日本大阪举办画展。在一代又一代美术辅导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洛东儿童画从田野逐渐走向殿堂。


  接力:从传承到创新


  30多年来,创始人沈永政悉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辅导教师。本次画展也是他与他的徒弟们对于儿童画辅导成果的集中展示。正是一代又一代辅导者的持续接力,让洛东儿童画长盛不衰。


  为了筹备这次画展,平时被孩子们称为“嘉嘉老师”的沈嘉怡同样付出了很多心血。她是沈永政的女儿,也是1996年世界儿童绘画金奖作品《金桥架到以色列》的原作者。她从小就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自己创办的画室中创新推广洛东儿童画。和父亲一样,她辅导的学生作品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也频频获奖。


  除了传承独有的风格,近几年由于“80后、90后”新生代辅导力量的加入,洛东儿童画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新塍镇是帛画大师穆益林的故乡,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在丝绸上创作的帛画。“我是新塍人,小时候在学校美术课堂学画画,现在当了老师教学生们画画。”“90后”美术教师陈馨予说。


  美育:从浸润到升华


  在本次画展开幕式上,20多名来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美育课堂的小朋友在磻溪教育集团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现场作画。“你们看,四五岁的孩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人惊讶!因为受到肯定,他们也会更加自信,这就是美育的意义。”美术教师李云飞说。


  “这幅10岁孩子的作品特别生动,既体现了儿童天性,也有农民画的韵味,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家乡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对展出的版画《乡村美景》,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赞不绝口。他认为,洛东儿童画与秀洲农民画一脉相承,强调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从浸润到升华,通过美育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理解。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公司副总编贾小川表示,从本次画展中,能看出秀洲区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学校美育作出的努力,通过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充分彰显童真童趣,让他们从小学会发现美、捕捉美。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秀洲区,对于美育的追求并不只有一所学校,表现方式也不止儿童画一种。6月8日,秀洲区美育专题研讨活动在上外秀洲外国语学校举行,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以及芭蕾、钢琴、大提琴演出展定格了一帧帧学校美育风景,让美育在“五育并举”中滋养学生心灵,塑造美好人生。


标签: 洛东儿童画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