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从秀水到秀洲——秀水县数百年的悠悠往事
2020-01-21 08:52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撰文 干鸿 徐昊

res07_attpic_brief.jpg

res08_attpic_brief.jpg

res09_attpic_brief.jpg

  当你走在市区环城东路,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环城河水反射着光芒,可曾知道在这波澜的背后蕴藏着一段关于秀水的美丽传说?

  当你跨上长虹桥,远眺王江泾运河两岸风光时,可曾注意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石拱桥,桥沿砖石间正是秀水县能工巧匠留下的历史珍宝?

  如今,提到历史上存在过的秀水县,不少人会简单认为它就是“秀洲区的前身”。的确,秀水县与秀洲区管辖范围相仿、产业民俗活动一脉相传,两者有着无穷的联系性。尤其去年,秀洲区在北部王江泾、油车港两镇规划建设秀水新区,全力打造世界领先的运河文化绿心、国际风范的应用科创中心、面向未来的融合共享新区。规划消息传来,也令秀洲区与秀水县穿越百年的交集再度为人所关注与熟知。

  那么,历史上的秀水县面貌如何,它为当今秀洲区的经济人文发展留下了多少可探寻的宝藏?为此,笔者请教了嘉兴市图书馆原馆长、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秀洲区文化顾问崔泉森,并查阅了相关材料,力图从些许片段中“窥一斑而知全豹”,感受秀水县数百年的悠悠往事。

  秀水县480年区划变迁一瞥

  提到秀水县,首先不得不提秀水。

  “好景明于画,长浮五色波。”北宋嘉兴籍诗人张尧同在诗篇《嘉禾百咏·秀水》中曾如此描绘家乡北门外这条数百余米的河流。秀水,是嘉兴市区环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域大致从今环城河北丽桥东至长生桥南(即环城河东北段)。秀水之名,最早兴于宋代,相传每当天色晴好,水面上便会泛起五色波澜,若参加科举的士人看到,就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出色,金榜题名。正因“五色波”这一现象寓意吉祥,这段河流便被命名为“秀水”。

  时间来到明代,当时的嘉兴府呈一府三县(嘉兴县、海盐县、崇德县)格局,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户籍人口不断增长,税赋事务较为繁杂。明宣德七年(1430),朝廷将嘉兴府进行调整,原嘉兴县被拆分成嘉兴、秀水、嘉善三县,其中秀水县辖原嘉兴县西北各乡,县衙放在原嘉兴县县城区域。

  也许有读者会疑问,秀水县从嘉兴县分出,原嘉兴县县城为何不归属于嘉兴县?实际情况正相反,原嘉兴县城区域都划给了秀水县,而嘉兴县也未完全迁出,在嘉兴城内留下嘉兴县衙与孔庙(县学)等机构,从而在数百年间长期保持一府两县同城而治的局面。局面一直持续到了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废府存县,嘉兴、秀水两县合并改称嘉禾县,后因重名又改回嘉兴县。“秀水”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也就此告别历史舞台,“秀水县”之名总历时480年。随后近百年时间里,嘉兴市行政区划撤并频繁。直到1999年,嘉兴市郊区更名为秀洲区,一年后经过区划调整,形成目前的秀洲区管辖范围。

  那么,秀水县与秀洲区在管辖范围上有哪些差异呢?据崔泉森介绍,两者异同可用“两减一加”简要概括。减其一,减去了环城河区域。明清时期,嘉兴环城河内的老城区隶属于秀水县管辖,如今属于南湖区;减其二,减去了濮院镇。过去濮院镇东北部属于秀水县,如今整个濮院镇都归属于桐乡市管辖;增其三,则是增加了王店镇等区域。历史上王店、建设、蚂桥以及洪合东南部都属于嘉兴县,如今则归属于秀洲区。

  “秀洲区与秀水县不能简单混为一谈。总体来看,秀洲区的管辖范围比过去秀水县略大些。拥有更多的土地,付出的主要代价是失去了中心城区的管辖权,但随着秀洲新区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嘉兴城区定义早已发生变化,过去都说秀洲‘有乡无城’,现在早就根本改变了。”崔泉森说道。

  发达的商品经济

  为蚕桑文化发展打下根基

  如今的秀洲区桑蚕产业发达,新塍、王店等镇是传统桑蚕养殖基地。追本溯源,秀洲区蚕桑文化厚度之深,早在明清时期秀水县便已打下了根基。

  过去的江南,蚕桑业发达程度决定了当地的富裕程度。明清时期秀水县经济发达,较之嘉兴县更甚,正是源于其发达的蚕桑业,而这与秀水县的圩田运作情况有着紧密关系。

  圩田是杭嘉湖平原水乡农业开发的关键性技术,也是秀洲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重要基础。早在唐至五代时期,嘉兴地区积极开挖以运河为骨干的水网,并营造湖塘圩田系统与塘浦圩田系统。开挖后的圩田中,低田适宜种植稻谷,圩岸和高地适宜种桑树,从而为后世养蚕和丝绸产业发展提供充分条件。

  “过去,用作种水稻的土地称为‘田’,用作种桑树的土地称为‘地’。嘉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秀水县西南方地势较高,所以过去建设、洪合、高照一带适宜种桑的‘地’比较多,桑园面积大,蚕桑产量高。”崔泉森介绍,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洪合、八字、高照等地还存有数千亩高质量的桑园。

  在秀水县蚕桑与丝绸业大镇中,较为特殊的是地处北部的王江泾镇。由于地形多为湿地且地势较低,当地桑树数量少,制丝原料都从南部各镇引进。早在宋元时,王江泾镇便已有丝绸生产和贸易,到明代逐渐形成丝绸贸易集镇。当时,王江泾周边东至南汇及嘉善天凝,西至新塍桃园,方圆80平方公里内“多织丝缟之利”,产品均经王江泾镇集散,商贸兴盛,遂成“衣被天下”的丝绸贸易名镇。据明《秀水县志》载,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家”,镇民“不务耕织”,居民以经商为业。

  除王江泾外,濮院也是秀水县丝织业发达镇之一,它们与陡门、新塍一并称为明万历年间“秀水四大镇”。“王江泾、濮院、新塍等大镇蓬勃生长,正是基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崔泉森表示,在明清时期,秀水县具有发达的农业和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有大运河以及运河为骨干的水网系统带来的交通优势,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为本地商品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充分条件,也使得当时的秀洲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记载,明代时秀水县新塍、王江泾、濮院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的人占总人口的三至四成,当时秀水县商品经济发达程度令人惊叹。

  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成为秀洲人文瑰宝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秀洲区新塍镇都会举行元宵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去年元宵灯会上,一盏大型鳌山灯首度亮相,场面蔚为壮观,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合影。这元宵灯会与鳌山灯,正是脱胎于当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新年民俗活动——鳌山灯会。据记载,鳌山灯会始于清代,时称“水嬉”。所谓“鳌山”原系灯会灯景之一,因有五百盏花灯缚扎成一座“山”,形似传说中的巨鳌故名。

  与灿烂的经济成就相比,秀水县的人文民俗特色同样不遑多让。不少民俗活动传承至今,成为秀水县祖辈留给秀洲人民珍贵的人文瑰宝,为秀洲人研究古代秀水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也为当代秀洲老百姓节日中增添了几许乐趣滋味。

  “在过去秀水县的诸多民俗文化中,最闪亮的莫过于运河民俗文化。”崔泉森介绍,在当时,苏州塘上的王江泾与杭州塘上的陡门是秀水县运河民俗文化的两大中心。其中,陡门在每年清明期间都会举行划船会,又称闹清明,是历史上陡门运河两岸每年规模较大的活动。随着陡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秀水运河民俗文化的实际载体以王江泾长虹桥、一宿庵、刘王庙为代表,而国家级非遗江南网船会则是秀水运河民俗在当代的直接体现。每年清明和中秋时节,秀洲区及江浙沪周边的船民和渔民都会一如既往驾船汇聚于东莲泗荡,进行祭祀、会亲、娱乐、交易等活动,正如数百年前秀水县先祖们那般乐此不疲。

  除了运河民俗文化外,秀洲各地由秀水县时期传承而来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时间大抵在春节前至清明前。其中,清明时的民俗活动一般与农业及蚕桑生产有关,例如三月初三祭蚕、清明前一夜称清明夜、四月“蚕关门”、十二月十二蚕生日等。

  图片由秀洲区委宣传部提供

标签: 秀洲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