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嘉兴勇攀“中国软件名城”建设高峰
2022-12-06 09:09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沈哲韬 实习生 徐佳叶   通讯员 刘丽佳

  预计到2025年,软件业务收入将达到300亿元

  从疫情防控扫码小程序到居家远程办公,从企业项目“云”上签约到直播带货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从打造“智慧政务”到构建“智慧城市”……如今,软件产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

  而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业也进入了全面革新的关键期。

  近年来,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呈现稳进提质的良好态势,未来的路如何能走得更好、更稳、更宽?近日,嘉兴市软件行业协会成立大会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举行,嘉兴市软件行业协会与嘉兴市工业软件赋能中心正式揭牌。

  会上,一份软件产业成绩单展现在众人面前——

  今年1至10月,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实现83.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前三季度我市软件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全市软件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0.36亿元,研发经费同比增长11.76%。

  软件产业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今年以来,嘉兴紧扣“制造强市”,凸显“数字赋能”,积极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软件产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加速显现。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产业创新园,一幢幢充满科技感的建筑与周围的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俨然一副江南绿色智慧小镇的模样。

  位于园内的浙江和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智慧水务系列产品的企业。自2019年以来,公司连续3年被评为“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拥有180项软件著作权、9项发明专利,是嘉兴市唯一获得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最高等级的企业。

  “作为国内供水行业信息化客户最多、业务链最完整、技术最全面的综合服务商,目前我们的客户群体覆盖了中国水务、广州自来水、嘉兴水务等全国800多家水务公司。”和达科技商务主管顾颖硕说。

  在嘉兴,和达科技这样的企业并不是个例。

  为加快构建“一核三园引领、全域整体推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嘉兴正以长三角(嘉兴)软件交付基地为重点,打造嘉兴软件产业核心区;以行业应用软件、数据服务为重点,打造桐乡软件产业特色园;以关键基础软件、前瞻新兴软件为重点,打造南湖软件产业特色园;以集成电路设计为重点,打造海宁软件产业特色园。根据计划,预计到2025年,嘉兴市软件业务收入将达到300亿元,软件产业领域省级以上高端人才和海外工程师人数超过100人,软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引进、培育软件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50家。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嘉兴市软件产业乘势而上,迈出了新步伐。”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以打造软件名园、名企、名品、名人为着力点,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将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有影响力的软件产业集聚地、软件技术创新策源地、软件人才汇聚地。

  当然,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免不了遇上“成长的烦恼”。

  浙江锐明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曲伟强告诉记者,锐明智能自2020年在智创园成立以来,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了创新发展。“不过,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主要是人才引进方面的,我们希望引进智慧轨道交通、智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硕博高学历人才。”

  幸运的是,就在今年11月,在嘉兴各级部门的帮助下,锐明智能成功设立了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来自厦门大学人工智能领域的陈建博士成为第一位入站博士后,为公司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020年以来,锐明智能已经连续3年实现了业务营收的成倍增长,预计到2022年底,业务营收将超过3000万元!”谈及未来,曲伟强信心满满。

  这是嘉兴加快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眼下,嘉兴正加快建立重点软件企业培育库,抓好排摸、列出清单、动态管理,争取培养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专精特新”软件骨干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

  “全市各级财政也将统筹安排资金,用于软件关键技术攻关、重点软件企业招引、专业人员培训补助、软件创新和人才补助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譬如对引进的软件领域重大项目,按重大项目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又如对产品被评定为省级、国家级首版次软件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150万元一次性奖励等。


标签: “中国软件名城”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