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绿道健走大赛”来了!
2022-06-27 09:20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严 涵 通讯员 吴兴波

  各具特色的品质绿道等你来“打卡”

  6月25日上午,在我市最美生态绿道——姚家荡长水塘绿道,“绿网织禾城 健走共富路”嘉兴市绿道健走活动暨浙江省第四届“绿道健走大赛”嘉兴站正式启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全市各地各具特色的品质绿道等你来“打卡”。

  全民参与

  用脚步丈量最美绿道

  引绿入城,还道于民。随着嘉兴绿道网不断织密和品质持续提升,绿道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一点点糅进了都市肌理,绿道健走逐渐成为全民喜爱的健身运动。

  前天,150名健走爱好者组成城建队、健康队、人文队、乐享队四个方阵,来到启动仪式现场。随着一声发令枪响,选手们带着满满活力,从姚家荡公园展望路广场出发,沿着姚家荡绿道环湖健走一圈,最终返回出发点,全程约5公里。当天,南湖区、海宁市、桐乡市同步启动绿道健走活动。

  一边是波光潋滟的姚家荡,另一边是大气精致的城市风景,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浓郁的绿色。选手们迈着矫健的步伐,用脚步丈量城市生态绿道,欣赏沿途美好的自然风光。

  姚家荡长水塘绿道,连续两届入选嘉兴市最美生态绿道,是市民“家门口”的绿道,全程通过下穿桥梁,不借用市政道路,风景优美,宜人健心。“嘉兴随处可见的绿道,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休闲徒步、亲绿观光的好去处。”参赛市民张荣斌告诉记者,依湖而建的绿道非常美,既有慢行路网,又有好水好风光,一路走来令人神清气爽,“得益于嘉兴多年来的绿道建设,大家才能享受到这份来自‘家门口’的惬意。”

  “我们为今天的活动准备了丰富的礼品,提供给参与健走的市民朋友,比赛途中还设置了垃圾分类主题打卡点,凭打卡证明就可在终点领取纪念品。”嘉兴市建设局党委委员、市园林中心主任张清宇介绍,浙江省绿道健走大赛嘉兴站活动已连续举行3年,今年的活动将持续至9月25日,继续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是在3个月内选取30天的最优成绩进行综合比选,有效避免了因天气原因造成的打卡中断,比赛机制更合理。

  共建共享

  持续织密品质绿道网

  嘉兴的绿道建设从2010年开始,如今1600余公里的绿道已遍布城乡。

  从平原到山海,从滨水到路侧,从城市到乡间,从社区微循环到城市大循环,从区县间互联互通到长三角融沪连杭接湖,从单一功能的健身路径到阅读城市的旅游载体,从单一的绿道体验到“车行、舟行、人行、骑行”四行接驳的多元化生活圈,嘉兴绿道正在蝶变跃升、跨越发展。

  绿道,串联起城乡好风景和群众共富路,建设发展没有休止符。

  近年来,嘉兴持续开展生态绿道网编织行动,打造了环南湖绿道、南湖区凌公塘绿道、秀洲区新塍塘绿道、经开区姚家荡-长水塘绿道、嘉善县章典史港绿道、平湖市水岸交融绿道、海盐县白洋河绿道、桐乡市两河一湖绿道、海宁市百里钱塘绿道等精品特色绿道,连续参评五届浙江最美绿道,成功创建8条浙江省最美绿道,组织开展两届嘉兴最美生态绿道评选活动,创建18条嘉兴市最美绿道,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助力全市绿道精品化建设。

  未来的嘉兴绿道也将秉持这一初心,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以共同富裕标志性工程——“5分钟见绿、10分钟进道”生活圈建设为契机,用心建好每一条绿道,围绕“连线成环成网、公共服务提升、产业融合共生、智慧赋能跃升”,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公园和绿道,争取到2025年实现建成区范围内85%以上地区“5分钟见绿、10分钟进道”,让更多的市民知晓绿道、进入绿道、享用绿道,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浙江省第四届“绿道健走大赛”嘉兴站活动为契机,本次活动现场还正式启动了第三届嘉兴市最美绿道评选活动,9月底前又会有8条嘉兴市最美绿道跟广大市民见面。

  全市1600余公里的绿道都是健步者的舞台,欢迎广大市民朋友积极参与接下来的“绿道健走大赛”活动,前往嘉兴最美绿道实地“打卡”,亲身体验这一条条美丽的共富之路!

  如何报名参与?

  报名有何条件?

  报名条件:全市范围内20至65岁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均可参加,患严重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躯体障碍等不适合步行运动的疾病患者以及孕产妇不建议参加。

  参与方式:想参赛的市民下载并打开“天目新闻”APP,点击页面底部“活动”频道,选择“浙江省第四届绿道健走大赛”报名即可。


标签: “绿道健走大赛”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