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全国首创!综合执法+社区服务管理
2021-05-07 08:59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唐潇伦   N通 讯 员 李丹华 陈佳丹

  没有“局外人”,只有“责任人”,这种新模式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纳米”

  小区饲养活禽、搭建违章建筑、“僵尸车”占位,这些来自社区居民的投诉,看似鸡毛蒜皮,却是影响社区和谐、邻里和谐的“钉子”。

  “作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些事情,有些属于部门职责,有些却超出了职责范畴。”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处理这些超出职责范畴的“关键小事”,成了摆在执法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此,今年,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管理模式,以南湖分队为试点,通过“一个制度、两张清单、三方力量”,构建起“综合执法+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纳米”。“这样一种模式为全国首创,让我们能及时感知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并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该局负责人介绍。

  “一个制度”打造沟通平台

  5月3日早上,作为联居干部的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南湖分队执法队员沈红兵早早就来到烟雨社区报到,开展生态环境排摸整治。这是他的联系社区,每逢周一,不论刮风下雨,烟雨社区都会出现他的身影,或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或协助清理小区内乱堆放……“每个星期都会来,已经对这里相当熟悉了。”沈红兵笑着说。

  在试点的南湖分队,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联居干部联勤工作制度为依托,打造社区与分队双向沟通平台。每个社区确立一名社区联络员,下派到各社区作为联居队员,每周一实打实地下社区,由社区联络员协助排摸社区店铺设立、居民养犬、家禽饲养、违章建设等情况。

  “社区居民有投诉举报等问题时可以直接向执法队员反映,由执法队员协调分队人员前往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社区联络员。”沈红兵告诉记者,这样一来,不仅紧密了分队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双向无障碍沟通,更进一步提升了行政执法效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南湖分队对社区相关问题的处置效率明显提高。不久前,枫杨社区有居民向社区反映:“小区内有居民养鸡,早晨经常被啼鸣声吵醒,且饲养的家禽污染了小区绿化。”获悉情况后,联络员第一时间向联居执法队员反映。很快,南湖分队执法队员主动上门劝导当事人,并协助当事人处理活鸡。第二天,小区居民就不再被鸡鸣声困扰了。

  “两张清单”明确联动范围

  “综合执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模式的实质是一个“发现问题—快速处置—及时反馈”的工作闭环,最关键的就是发现问题并上报这一环。

  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执法队员和社区“按图索骥”快速解决问题,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定了两张详细的职能清单,一张是“执法清单”,详列了属于综合执法职能范围的事项,包括小区违建、犬类管理、破坏城市绿化等;另一张则是“服务清单”,明确了不属于综合执法职能范围,但可以协调处置的事项,包括小区内部乱设摊、乱堆放、占用公共停车资源等问题。

  “烟雨小区内停放着几辆疑似报废的机动车,长期占用小区内公共停车资源。”日前,烟雨社区联络员按照“两张清单”事项,找到了南湖分队。虽然车辆报废不属于综合执法职能范畴,但为了给小区居民腾出公共停车位,分队立即与交警部门联系,启动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清理了小区内的“僵尸车”。

  “车辆停在这里好多年了,占着车位,我们又停不了,破破烂烂的还影响环境,你们处理了真是好啊,这里又多出几个车位可以给我们停了。”居民看到长期停放的车子终于被拖走了,纷纷点赞。

  “三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近日,枫杨社区有居民向社区反映,楼下生鲜店冷柜的空调外机噪音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南湖分队执法队员检测证实噪音未超过限定标准,不能认定为噪音污染,但居民仍认为噪音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于是,执法队员启用了矛盾化解程序,与社区管理人员、社区老娘舅一起,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沟通。

  “大家都是邻居,楼上楼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楼下做冰鲜生意嘛,这个冷柜也是必需的,你看看如果移到离你卧室远一些的地方可不可以?大家都退一步。”大家耐心地劝说投诉居民,有时候一聊就是小半天。经过三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由商户将空调外机从北侧移至南侧,解决了这一纠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解决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没有‘局外人’,只有‘责任人’。”南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执法+社区服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执法工作模式,它与社区紧密相连,联合综合执法人员、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三方力量共同参与,最终形成治理合力。同时,结合“综合执法+矛盾化解”机制,解决单靠执法手段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投诉不重复”,为基层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标签: 综合执法+社区服务管理 责任编辑:茹萍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