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民生改善:让笑容常伴那抹“高原红”
2020-10-16 09:01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徐 佩

实干惠民生,每一份关爱里都藏着浓浓暖意

“红船先锋”在那曲——嘉兴援藏特别报道之三

初心印记:

  南湖新村,牧民的温馨家园

  造型统一的藏式住宅,私家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家家户户的门头上都有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在距离色尼区政府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香茂乡贡德雄村(行政村),昔日的隆仁村(自然村)如今拥有一个更为人称道的名称——南湖新村。

  这个由嘉兴第七批援藏干部牵头推动的援建项目,落成于2014年9月,是那曲县历史上第一个“小康新村”示范村。

  来到南湖新村住户、贡德雄村村委会主任旦增罗布家,只见他那辆红色的长城牌轿车就停在家门口。屋里的陈设,让人看到了“钱袋子鼓起来”的牧民家庭的模样——

  80多平方米的房子分为一大两小三间,其中最大的一间既是客厅也是卧室。房间内,靠墙呈L形摆放着一大组藏式柜子,屋内除了藏式床还摆着两个长沙发,三个茶几都已经摆上香醇的酥油茶、牦牛酸奶……

  旦增罗布夫妻俩今年都是53岁,他们的女儿已经在拉萨成家,儿子2014年大学毕业后考进了那曲的事业单位。谈及眼前的生活,夫妻俩笑容满面,“家里一共有50多头牦牛,每年冬天可以卖掉五六头,相当于有五六万元收入。加上村委会主任这份工作,每年还有2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对于这个刚满6年的“新家”,旦增罗布很是满意,直言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他家世世代代住在几公里外的草场上,房子是土木结构的,一到雨天就漏水,一到冬天就漏风,每年雨季都会面临房子可能坍塌的烦恼,每年冬天还得忍受零下二三十度的煎熬。

  现在,房子是砖瓦结构的,居住面积也更大了,再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打了,家里新添了不少家具和电器,用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的电,村子里还建造了公共卫生间,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都不再“原始”。

  “当时,南湖新村建造一座房子需要十来万,而每户牧民自己只要出一两万。援藏干部认认真真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大家听了这么好的政策自然是支持的!”旦增罗布笑着说,住进南湖新村后,他家的日子蒸蒸日上,打心眼里感激嘉兴援藏干部。

  行走在南湖新村,无论是像旦增罗布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还是昔日的低收入牧民家庭,纷纷感叹“日子越来越安稳”。

  今年44岁的石塔,家里有6口人,4个孩子中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两个上小学,过去年人均收入只有一千五六百元,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8000多元。

  “自家草场放养的牦牛每年能卖一两头,这是过去全家人唯一的收入。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夫妻俩都在村合作社工作,负责放牛、挤奶,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石塔表示。

  

  先锋故事:

  每一分关爱里都藏着浓浓暖意

  蓝天白云,神山圣湖,来到雪域高原,很多人会忍着身体的不适有感而发,“西藏真是一个涤荡心灵的地方!”

  但是,美景背后却有着十分艰苦的生存环境。翻开嘉兴第一批援藏干部领队张全松所写的“无悔援藏路”,几组数据勾勒出当时那曲的落后模样——

  “那曲县1994年只有1所完小、8所初小、29所乡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2.5%。那曲县20个乡镇除了3个乡与县有无线电通信联系外,其余乡镇的联络靠原始的马匹传递或托人带信……”

  建希望小学、建卫生院、建通信网……20世纪90年代,以张全松为代表的嘉兴第一批援藏干部“对症下药”,竭尽全力开展各项民生援建,让藏区牧民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在那曲这个平均海拔4500米的地区,躺着都是一种奉献!”对于初到那曲的来客,当地人习惯这样自嘲。不过,对于眼前的困难和挑战,嘉兴援藏干部有一种默契——“与其苦熬浪费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

  25年来,一批又一批嘉兴援藏干部在那曲忘我奋斗,积极为基层群众、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为雪域高原持续汇入来自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力量。

  罗布次仁作为嘉兴援藏团队的专职司机,已经连续服务了7批嘉兴援藏干部。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十分钦佩嘉兴援藏干部的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去偏远的乡镇,来回起码一整天。车子陷在雪地、陷入沼泽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实在回不去了,就在车里睡一晚……”

  25年来,一批又一批嘉兴援藏干部即便已经完成任务回到嘉兴,仍不时牵挂着4000多公里外那曲的发展。听闻当年的援建项目——罗玛镇卫生院已经成为色尼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单位,嘉兴第三批援藏干部领队卓卫明十分欣慰。

  “嘉兴的援藏工作,可以说倾注了嘉兴大后方方方面面的力量,成了我们在雪域高原开展工作的强大后盾。”作为嘉兴第九批援藏干部领队,吴佳讲述了“55件毛衣的故事”,“一位退休老领导一直关心着嘉兴援藏工作,发动身边的女干部一起亲手织了55件毛衣,特意托我送到那曲孩子的手中,这件事让我感到特别暖心。”

  在那曲镇完全小学,55件毛衣都已找到“小主人”,将陪伴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季。校长吉热介绍,这所学校共有1570名学生,以少数民族孩子为主,那饱含温情的55件毛衣,已经分发给家庭条件差的孩子。

  “礼轻情意重,有的孩子从来没有收到过礼物,欢喜得经常把毛衣穿在身上。”吉热认为,这份来自嘉兴的爱心有着特殊意义,“就好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听说了嘉兴这个地方,或许有一天会走出高原去看看。”

  那曲回音壁:

  “感谢援藏干部帮我摘掉了‘穷帽子’”

  改善民生,让牧民收获更多获得感,是25年来嘉兴援藏干部不断努力的方向。

  嘉兴第九批援藏干部自去年7月进藏以来,积极发动嘉兴党政机关、爱心企业、慈善组织为色尼区贫困老百姓捐赠物资和爱心款,截至目前已协调牵线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物资和爱心款合计400余万元。

  除了主动结对帮扶贫困户,除了为困难群众送上慰问物品和资金,嘉兴第九批援藏干部还注重思想引领,引导牧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生活”。

  罗玛镇姆才村牧民次仁多吉家里有5个孩子,过去全家的收入完全是“等靠要”——等每年冬季卖掉一两头牦牛、依赖于低保和生态岗位补助,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

  去年8月,吴佳到罗玛镇走访调研时走进了次仁多吉的家,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困难,鼓励次仁多吉找份工作实现增收。今年国庆节前,他专程带着“神秘礼物”再次来到次仁多吉家,“去年,孩子们有的说喜欢打篮球,有的说想要新书包,今天终于有时间把东西送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

  “我已经在村合作社工作,每月工资3100元,感谢援藏干部帮我摘掉了‘穷帽子’!”次仁多吉不会说汉语,通过当地干部表达感激之情,并向吴佳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看到次仁多吉家的孩子们都长高了一截,吴佳想起了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想女儿是肯定的,不过既然在这里,就要把对女儿的感情,放到那曲千千万万的孩子身上,多为他们做一点事情……”


标签: 嘉兴援藏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