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在秀洲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2023-01-30 11:12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竺军伟 沈沉缘 叶银芬 见习记者 吴冰鑫 图片由相关部门提供

  缤纷非遗送祝福 民俗文化庆新春

  春节期间,“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是“年味”了。但年味具体怎么去形容,似乎又没有统一的答案。它出现在寓意祥和的春联里,散落在璀璨绚烂的烟火中,萦绕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本期,我们走遍秀洲,围绕岁月沉淀下的非遗手艺和民俗活动,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鸣,记录下平凡生活里最鲜活的一面。

  寻味——“剪纸里的红火年味”

  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里,每年新春佳节时,父母都会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也将节日氛围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前夕到整个正月都是“嘉兴剪纸”非遗传承人、王店镇梅里小学美术老师罗瑶最忙碌的日子,她几乎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泡在位于嘉兴市长三角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工作室,用指尖上的传统技艺,表达对新春的美好期望。

  “剪纸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江南地区的剪纸艺术大约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罗瑶说,经过千年发展,在嘉兴,剪纸被广泛应用于春节以及农村盖新房等时节。

  罗瑶最满意的作品诞生于2020年。当时,她看到嘉兴首批支援武汉抗疫的医疗队员出征的消息,内心感慨不已,决定为这些英雄创作剪纸作品《有你们,才有胜利!》,寄托对医疗队员的崇敬,也希望每一位英雄都被人们深深记住。“从1月份开始到6月份,前后创作了140多幅人物剪纸作品。”罗瑶说,能为英雄们创作剪纸作品,她非常自豪。

  作为非遗传承人,罗瑶最大的愿望是剪纸这门传统艺术能发扬光大。为此,她每年都要耗费许多精力在剪纸教学上。“算下来,我每年大概上200节教学课,学生有300多名,其中包括不少外国籍学生。”罗瑶说。

  “传统艺术需要创新才能爆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罗瑶说,她从网上获得灵感,正在钻研多层剪纸叠加技艺,创作立体剪纸作品,“通过创新,让传统剪纸从平面变成立体,提升传统剪纸的美感,也让更多人爱上剪纸。”

  扫一扫 看更多

  寻味——“棕编里的动物世界”

  一片片棕榈叶,经过撕、缠、绕、刺、编扣、打结、收边等手法后,变成一只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小兔子。这是秀洲区洪合镇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曾修权为农历兔年最新创作的棕编作品——“祥兔”。

  家住洪合镇建北村的曾修权,从小就对棕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老家是四川凉山,在我们那棕编是很多人都会的手艺活。小时候在大街上总能见到这种手编的小动物。”曾修权介绍道,各种造型独特的小昆虫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兴趣。受到奶奶的影响,曾修权从小就掌握了棕编这项传统手工艺。他还常常跑到自家后山的树林里,去观察各种小动物,研究它们的各种形态特征。

  “现在的棕编,无论是材料还是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不管是彩带、打包带,还是吸管、铜片,只要是能够编的,我都会去尝试。”曾修权说。如何表现昆虫腿部的倒刺、编出鸟类的羽毛质感,曾修权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创新性地摸索出了独特的编法。“有一次店里飞进一只天牛,我就捉住了它,比照着它的姿态,现编了一件棕编作品。”不管是传统创作题材中的昆虫、青蛙、虾蟹,还是现在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里的角色,曾修权都愿意去尝试创作。“这些卡通类的形象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棕编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一些流行的、受欢迎的元素。”

  曾修权说,现在棕编的题材越来越丰富,从用铁丝建立雏形,到最后编织成型;从一开始的模仿借鉴,到一步步创新各种新奇的造型,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他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账号“草编哥”,有32万多名粉丝。他会不定期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棕编作品,更新制作教程,开启云端教学。“现在我所发的短视频总播放量上亿,这对棕编技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年轻网友加入学习棕编的队伍。”

  在线下,他还开设棕编培训班,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小时候没有太多玩具,到了过年的时候,大街小巷就会叫卖这些小物件,蚂蚱、蜻蜓、玫瑰花等。这是儿时的记忆,是埋藏着年味的东西,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曾修权说道,新的一年,他想继续用自身的技艺,将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利用更多的业余时间,进行网上直播教学,更好地传播棕编这项非遗。

  扫一扫 看更多

  寻味——“儿童画传递真乡情”

  描线、勾勒、填色……春节期间,磻溪教育集团磻溪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子浩在家里伏案创作兔子年画。“我这只兔子是神兔。”张子浩说,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淮南子》。书中有记载,月中有桂树,玉兔因是月中仙童,人们将它隐于桂树丛中,若是第一个找到玉兔之人,便有“蟾宫折桂”的祥兆,正所谓“遇兔呈祥”,即是今日的“玉兔呈祥”。

  在张子浩的画作中,兔子穿着喜庆的年服,手捧金银财宝,乘月而来。人们放起了烟火,欢欢喜喜欢迎神兔降临人间。“神兔下凡代表‘玉兔呈祥’的美好寓意。祝愿大家在新一年里健康长寿、平安喜乐,所愿皆所成。”张子浩说。

  洛东儿童画发源于新塍镇原洛东乡,诞生于小学美术课堂,因此而得名。这是一株从秀洲农民画中汲取灵感孕育而成的水乡艺术新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秀洲农民画已经蜚声海内外,而在新塍镇的水乡土壤中正在萌发另一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民间绘画。

  磻溪教育集团洛东校区(原洛东小学)美术教师们留意到学生对绘画情有独钟,通过“诱导创作教学法”,将热爱绘画的种子埋进孩子们的心田,开启了洛东儿童画的独特创作之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一群热爱绘画的学生,加上农村广阔的天地作为素材,洛东儿童画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品牌。如今,磻溪教育集团不仅被誉为“全国民间绘画的摇篮”,还举办了日本画展,与雅莹集团联合开发文创作品等。

  经过绘画学习,张子浩的画作愈来愈有个性,对生活的体悟也越来越浓。就在不久前,他的《绿色家园》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绘画书法比赛一等奖,借作品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而他的《太空清洁机》更是“天马行空”。“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我希望未来能有一种新机器,它能充分利用火山喷发产生的能量,将其转化为氧气、电力等有效能源。”张子浩说。

  扫一扫 看更多

  寻味—— “红糖糕里有故乡梦”

  驾车驶过一段乡村小路,来到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还未靠近,远远地就已闻到刚出蒸笼的糖糕香气。再走近些,看到一位身穿蓝印花布的奶奶,经验老到地把糯米和粳米用一定的比例混合,再放上白砂糖等佐料,用手不停地搅和,将面团揉得筋道、光滑,有弹性。

  这位奶奶是胜丰村小有名气的“糖糕奶奶”——吴彩明。她一边忙着,一边和记者聊起这份手艺。她说,糖糕制作是父辈传下来的。“做糖糕其实不难,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我从小就看着母亲做,再加上经常帮忙,自然就学会了。”她说,这不,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做糖糕了。“不吃糖糕总感觉没有年味,春节做糖糕,是我们的传统年俗,糖糕那圆圆的形状,寓意团圆;甜甜的味道,寓意团聚的喜悦。吃了糖糕,大家的生活才会年年高。”

  “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糖糕只有过年才做,过去条件不好,用的大多只有白砂糖或者红糖,让糖糕有个甜味就行了。”吴彩明说,现在,喜欢什么食材都可以往里加,她将馅料做了改进,加了南瓜、紫薯、艾草,加上白糖和红糖两种经典口味,就做成了五色糖糕。“这样的糖糕口感丰富,好吃又好看。”吴彩明说。

  说罢,吴彩明取了一团黄色面团,用糖糕印模印出吉祥图案,往桌上用力一拍,糖糕样子就出来了。另一边,笼屉里已铺上粽叶,灶膛的火苗呼呼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噗噗冒着泡。一切就绪,上笼蒸糕。

  糯米与红糖融汇,柴火与蒸气相望,在这寒冬腊月里,暖意融融。蒸熟后,吴彩明将一个个色泽棕红、表面光亮、花样繁多的糖糕拿到院子里晾凉,满院甜香。刚出锅的糖糕,糕上氤氲着热气,轻咬一口,酥软香甜,唇齿留香……这是童年的味道,也是儿时最美的记忆,更是对故乡的思念。

  2020年,结合胜丰村菱珑湾美丽乡村改造提升,村里充分挖掘本地糖糕制作等传统手艺优势,建造了胜丰糖糕馆,邀请具有几十年糖糕制作手艺的吴彩明坐镇糖糕馆,打造了“糖糕奶奶”IP。每到周末,“糖糕奶奶”课堂便会如期开课,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这门传统手艺也渐渐被年轻人知晓和接受。

  最传统的美食往往藏在民间。糖糕,是胜丰村的一种民间特产,是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在外的儿女们返乡与家人团聚之时,吃上一口,浓浓的年味就在其中。在过去,糖糕不是随便可以吃到的美食,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如今,物资充盈,美食不分年和节,但儿时的美味和吃到嘴的欣喜,总是不能从记忆中抹去。

  扫一扫 看更多


标签: 年味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