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擦亮三张金名片,让幸福更有质感 ——“喜迎二十大 ‘秀’出担当”之高照街道(下)
2022-09-30 09:38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赵 晨 通讯员 陈一薇

  【十年梦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高照大地,行走在街巷之间,这里处处呈现着如诗如画的风景,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力量,处处传递着互助友爱的温情。

  这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西进建设如火如荼,不断拉大发展骨架,拓展发展空间,体现高照城市建设显示度;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街巷精彩蝶变;漂亮的公园、繁华的商圈满足市民一站式购物休闲需求……

  这里,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垃圾分类撤桶并点让居民楼前的蚊虫乱飞变为鸟语花香;未来社区建设让群众生活更便捷,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公共事务;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不断释放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红利……

  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非凡十年,高照街道发展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

  十年来,高照街道围绕高水平建设美丽宜居、活力创新、生态品质新城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新变化赋予高照街道新的活力,美丽宜居的幸福基因已深深融入了这方热土。

  【十年跃升】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百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高照街道奋斗的目标。

  十年来,高照街道不断打造、擦亮“红心高照”“福星高照”“艳阳高照”三张金名片,在基层党建、社会民生、群众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面子”靓了,推窗见绿、移步换景;“里子”足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家门口实现了升级。

  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敞开式的办公区域、设施齐全的活动场所……走进高照街道运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居民会客厅,党员挂牌上岗,服务指示牌、功能分区导览图等一目了然。作为嘉兴市最受欢迎的党群服务中心之一,运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全区首个“3.0版”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是一个极具开放式、共享性的现代城市社区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基层治理样板中心,是高照街道服务阵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蝶变升级的新成果。

  党建引领“红心高照”。十年来,在党建引领下,高照街道基层党建的优势和活力逐步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动力。街道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方式和实操路径,靶向聚焦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单元,依托街道“大工委”制、社区“大党委”制,强化街道、社区和共建单位党建工作的互联互动,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体制、隶属、级别壁垒,整合各领域党建资源,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一幅精管善治的“城市新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擦亮“福星高照”幸福底色。今年,高照街道针对拆迁安置小区新义新村地处秀洲国家高新区、周边企业众多的优势,转变民房租用理念,以共建促共治,以共治促共富,在村里搞起了“蓝领公寓”,由新义村党总支牵头,经党员、村民(股东)代表大会决议,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成立嘉兴市新义房屋租赁有限公司,将新义小区的出租房进行整合,分批次回租,在优化住宿条件、提升配套设施后,再打包出租给企业,实现再经营、再管理、再利用,预计村经营性收入可增加70万元;房屋租赁公司还可提供保洁、物业等就业岗位,预计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迁建小区成了“蓝领公寓”,老百姓在家里就能赚钱;城市小区成了“未来社区”,5分钟智慧生活服务圈触手可及。2021年5月,运河社区被列入全省第三批整合提升类未来社区项目,也是秀洲区首个创建的未来社区项目。项目通过建设社区精神堡垒、社区文化礼堂、非遗展示中心(兼未来社区展厅)、幸福学堂、托幼点等设施,以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和“三化九场景”功能嵌入为主,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增补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从而打造智能智慧、多彩同心、共享和睦的幸福社区。如今,走进运河未来社区,在很多个“不一样”里,人们感受到,未来已经呼啸而来。

  以文化人迎来“艳阳高照”。作为高照街道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艳阳高照”文化艺术节自街道成立起,已经举办了十五年。十年来,高照街道以阵地建设为基础、团队建设为核心、品牌打造为抓手,将基层文化活动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民心工程来抓,不断讲好高照故事、展现高照风采、传递高照正能量,把公共文化的阳光洒到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智慧勇敢、勤劳朴实的高照人已迎着朝阳再出发,朝着打造更加精致精美、宜居宜业的幸福街区这一目标迈上新征程!


标签: 喜迎二十大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