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全力打造秀洲现代化主城区的城市典范 ——访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宏焘
2022-01-18 09:00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叶银芬 通讯员 张 榆

  新城街道将以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贯彻落实“123451”总体发展思路,全力构建“五新五城”发展格局,做到政治建设严实清新,打造城市党建高地;经济建设守正创新,打造城市发展引擎;文化建设推陈出新,打造城市缤纷舞台;社会建设万象更新,打造城市美好家园;生态建设焕然一新,打造城市秀水绿芯,以高品质的城市环境、高品位的城市治理、高品格的城市文明,全力打造秀洲现代化主城区的城市典范!

  ——新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万宏焘

  【我们的新优势】

  “20多年来,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主战场,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新城街道产城高度融合、城乡高度融合,始终走在前列。”说起新城街道的优势,万宏焘娓娓道来。

  在万宏焘看来,新城街道优势显著,可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其中金是融合、木是生态、水是人文、火是党建、土是区位。城乡高度融合和产城高度融合里涌动着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以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为核心的“1+3+N”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同时,随着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的不断推进,碧水绕城、景秀城美的生态景观随处可见。这里还是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还有着出新出彩的城市文化。在万宏焘看来,两种优秀文化齐头并进,让城市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明创建蔚然成风。

  “微光成炬,高擎党建火炬,照亮时代征程。”万宏焘表示,新城街道党建优势突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作用明显,特色党建品牌为高质量发展铺就鲜红底色。此外,地处秀洲区主城区的新城街道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我们的新突破】

  叫“新城”的很多,已有20多年历史的新城街道如何焕发新生?在万宏焘看来,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课题。“未来,新城街道将聚焦高能级城市发展实现大突破,推动城乡融合向产城融合跨越。”万宏焘表示。

  在万宏焘看来,如今的城市管理需求已从“有没有”“好不好”到“精不精”的蝶变跃升。新城街道要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像绣花一样精细”,并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依托秀洲区“152体系”和“141”体系,将城市管理精细化贯穿城市有机体的全生命周期。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打造高能级城市发展的落脚点在人民,我们要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人民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万宏焘表示,新城街道要以高品质城市助推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建设秀洲现代化主城区的时代答卷。

  未来美好生活是什么样?万宏焘表示,要让大家在新城街道看到城市未来的美好。“我们将聚力新跨越,打造集梦想秀、生态秀、生活秀、人生秀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秀场。”

  【我们的新作为】

  发挥新优势,找准突破口,还要有新作为。面对时代新命题,万宏焘表示,新城街道紧扣共同富裕主题,体现首位担当,围绕“五个秀洲”建设,构建“五新五城”发展新格局。

  政治建设严实清新,打造城市党建高地,将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地位,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进城市楼宇、小区和未来社区的党建工作。

  经济建设守正创新,打造城市发展引擎,将坚持把创新作为核心动力,聚焦强化项目招引、深化产业培育、优化企业服务三个维度,借助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打造高品质的楼宇园区商圈。

  文化建设推陈出新,打造城市缤纷舞台,将着力构建“一心两轴四带八圈”文化体系,传承运河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建设万象更新,打造城市美好家园,将做深做实“平安新城”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优居、弱有所扶上再见成效,实现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双丰收。

  生态建设焕然一新,打造城市秀水绿芯,将念好“建”“管”“美”三字经,推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

  【2021精彩回眸】

  2021年,新城街道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加75.1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含信息类)营收同比增加140.92%,新增商务楼宇面积和商务楼宇税收均列全区第一。成功创建省四星级食安办、第二批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驰而不息,成功打造“信访零积案、电诈零上升、交通零亡人”平安街道。


标签: 党代会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