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区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2022-01-14 09:01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记者 耿俪洳 区传媒中心 胡 佳 史 意

区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开展“三年”活动 打造“五个秀洲”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昨天下午,秀洲区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研究部署2022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改革创新、实干担当,奋力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区委书记徐鸣阳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德威主持会议,区领导董苗虎、滕根林、马雪腾、王永法、郭真等出席会议。

  全会指出,过去一年,区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心组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稳中有进的新成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全会指出,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之年,是秀洲区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开展平安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三年”活动,打造实力秀洲、品质秀洲、美丽秀洲、幸福秀洲、平安秀洲,建设成为产城高度融合、城乡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主城区,加快实现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会强调,为确保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今年秀洲区将按照区第十次党代会“123451”总体工作思路,聚焦“五个秀洲”,开展“五大行动”,重点抓好做强三大产业平台、培育三大新兴产业、提升三大传统产业、打造科技创新引擎、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全面重塑交通体系、全面深化城乡融合、擦亮生态环境底色、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创新生态治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文明素养、深化数字化改革、推进法治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16项工作。

  全会强调,空谈误区、实干兴区,工作能否落地,保障至关重要。今年秀洲区将全面开展平安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作风建设年“三年”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奋斗最前沿、干在艰苦最基层、冲在斗争最前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全区各项工作的快速推进保驾护航。开展平安建设年活动,牢记“抓稳定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力守好社会平安稳定的底线。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牢固树立“以项目论英雄”的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锻造一支“讲学习、讲创新、讲自律,有责任、有激情、有能力”的全能型干部队伍,以队伍高素质推动发展大跨越。

  全会号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奋力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会最后指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岁末年初,工作任务繁重,要坚持稳字当头,全力抓好各项工作,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力稳住社会基本面。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树立风险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把问题考虑得更严重一些,把措施想得更周密一些,把组织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全力以赴抓好一季度“开门红”,千方百计稳增长、千方百计促发展、千方百计扩投资、千方百计增动能,大干一季度,力争首季夺“红旗”。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牢牢扛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工贸、危化等八大专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全力以赴抓好平安维稳,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压实责任、守牢工作底线。全力以赴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为精简会议,区委十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与九届区政府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合并召开。


标签: 经济工作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