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秀洲积极探索“青年之家”建设的“秀洲模式”
2019-11-25 09:20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撰稿 蒋彧淼 沈怡婷 张 榆

  若有烦恼,我用温暖扫除你心中的“霾”;若闯职场,我用培训指导助你工作一臂之力;若有空闲,我们一同参与志愿服务为人生增添色彩……这就是身边的“共青团门店”——“青年之家”。

  何为“青年之家”?“青年之家”是共青团组织使用管理的公益性、综合性服务场所,是共青团面对社会、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服务平台的总称,是共青团组织青年、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载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秀洲区以“提升团属阵地、整合党政阵地、吸纳社会阵地”为主要途径,分层分级统筹推进全区“青年之家”建设,制定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努力把“青年之家”建设成为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引领青年的灯塔、服务青年的窗口、凝聚青年的中心。

  打造“一应俱全”的“青年之家”

  “‘青年之家’面积约3000平方米,还成立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团支部,孵化、培育、入驻各类社会组织团组织39家。”在新塍镇团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笔者逐一参观了图书室、书画室、会议室、志愿者招募室、活动室,对“青年之家”日常开展的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社区微动力”自治家园示范项目、“塍益有约”综合便民服务项目、“筑梦规划师”困境儿童社工服务项目、青少年安全教育课堂、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四型”主题团日活动、塍益红色代办等共计11个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据了解,新塍镇“青年之家”依托青年社会组织——新塍镇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力量整合,并将“青年之家”建设和联系服务管理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有机融合、协同推进。

  而这只是秀洲区“青年之家”建设的一个缩影。2016年起,团区委以“青年之家”建设作为突破口,畅通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渠道。这些年,秀洲区通过不断完善服务阵地、团结工作力量、拓展服务人群,积极实现项目整合、资源对接和宣传推广,让团组织在青年中有了更多的存在感,让“青年之家”的社会影响力和青年参与度不断提升。

  变“想得起”、“找得到”为“遇得到”,努力打造覆盖广泛的“青年之家”。各级团委积极选取景区村庄、公园、农家乐、果园农场等青年愿意前往和聚集的区域,努力打造团员青年出门就“遇得到”的“青年之家”。在这些“青年之家”里,汇聚了共青团和青年元素,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式”服务,青年在这里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志愿服务、接受就业创业培训……通过网上+网下联系、覆盖、凝聚青年的方式,使团的组织网络、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少年身边实现了有形化、日常化,实现团的活动覆盖全体团员青年。

  2019年,秀洲区“青年之家”已累计开展活动262场,招募人数6061人,报名人数5214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青年之家”真正成为青年人“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青春团聚地。

  建设“一地一品”的“青年之家”

  要把“门店”经营好,不仅需要丰富的“菜单”,更要因地制宜打造几道“招牌菜”,形成“一地一品”,才能让青年在活动中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收获。

  “苏式老粮仓”内,通过设置梅里青年课堂、群团驿站、青年维权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中心等功能区,将“青年之家”搬进了全国文保单位,组织青少年在此了解王店的历史文化、革命建设历程、未来规划等,同时也开展了读书沙龙、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是聚焦研学教育,打造最具文化气质的“青年之家”。

  青创农场内建立的“青年之家”,通过青农论坛、技术培训、亲子采摘等活动,凝聚青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群体,进而带动果园农场的发展。这是聚焦青农群体,打造最具农业气息的“青年之家”。

  随着美丽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在景区村庄内、农家乐、民宿内打造“青年之家”,为前来旅游玩乐的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也通过赏梅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青年之家”的影响和范围。这是聚焦乡村旅游,打造最具烟火气息的“青年之家”。

  在物流园区打造适合快递小哥的“青年之家”,组织快递小哥观看科普演出,悠游美丽乡村,聆听法制讲座,开展亲子活动等,为快递小哥更好地融入当地提供了便利。这是聚焦新兴群体,打造最具行业气息的“青年之家”。

  近年来,秀洲区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抓标准、重创新,突出规范化、实效化、差异化,推行“一地一品”的建设模式。“青年之家”正逐渐发展成为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引导青年的灯塔、服务青年的窗口、凝聚青年的中心。

标签: 青年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