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品质响当当 致富更稳当(新春走基层)
2021-01-25 09:42 来源: 人民日报 撰文 本报记者 郝迎灿

  东宁市10万农民种植黑木耳增收

  开栏的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新春即将到来,令人满怀期待。

  最能感受新春的气息,莫过于广袤大地;最能触摸时代的脉动,莫过于基层一线。本报今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请您跟随记者的笔触,嗅探泥土深处的芬芳、感受奋斗激情的火热,认识自强不息的人,走进和谐美满的家,礼赞铿锵前行的国。

  “已预订4万袋菌包,今年打算扩大种植规模。”黑龙江省东宁市万鹿沟村,49岁的张立香放下电话,绽放笑容。

  2017年,镇上鼓励张立香夫妻俩利用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种植黑木耳,不仅派技术员上门指导,还帮忙销售。

  “日子更有奔头了!”这几年,因为种植黑木耳,每年都能挣2万多元,手里有了积蓄,张立香的干劲越来越足。

  在东宁市,受益于黑木耳产业的,不只是张立香一家。2020年,全市黑木耳种植规模达9.1亿袋、产量4.1万吨,助力10万余农民人均增收1.3万余元。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我们在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标准化上下苦功夫、真功夫。”东宁市市长周振海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宁市黑木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末,全市黑木耳栽培量超过12亿袋。但由于质量没跟上,市场行情并不如意。

  成立黑木耳产业办统筹推进、建成38个标准化生产基地……东宁市对症施策,推动黑木耳产业转型升级。

  在政府推动支持下,大城子村试验出“棚室吊袋”立体栽培技术,不仅将亩均栽培量提高了4倍,而且黑木耳单片“形如弯月、色似墨玉”,实现了产量质量双提升。截至目前,东宁市棚室黑木耳种植规模已达2.7亿袋。

  “黑木耳年加工量达3000多吨,是两年前的5倍多。”东宁市黑木耳产业办主任王良武说,东宁已经形成了集育种、制菌、种植、加工、回收利用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了黑木耳产业集群。

  在山友食用菌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德辉正带着工人调试木耳酱生产线。“以往我们提供原料,得请外省企业做代加工。现在不用了,自己投资3500万元建了5条生产线,很快就能投产。”

  近年来,东宁市黑木耳阔步走向全国各地,为当地群众撒下增收致富的种子。“山西中阳、陕西商洛、河北阜平……东宁市常年有300多名技术员在外,北方地区的黑木耳栽培,很多都采用了东宁的技术模式。”东宁市黑木耳产业办技术员徐连堂说。


标签: 新春走基层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