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Citywalk这词火了,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成为一股新的潮流。这个词的意思为城市行走、城市漫步。对许多人来说,有固定路线和攻略的旅行已不再是最吸引人的游览方式,他们更希望在漫无目的行走中探索,在街头巷尾感受城市的历史、人文和风俗。Citywalk可以探索一个陌生的城市,也可以用来重新体验感知自己长居的地方。本期书单,让我们一起在漫游中重新认识城市的灵魂与内核。
《爱上一座城》
杨戈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记录了二十四座城市的足迹,收录了作者回味南京、扬州、苏州、保定、开封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对昔日时光的缅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
2015年,网上有一件轰动的事情,一位女教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理由,递交了辞职信,区区十个字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现代人总在高呼“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科技支持,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没有私家车,他们靠的是驴马、小舟甚至是双腿,但他们从没有缺乏过现代人所拥有的情怀和罗曼蒂克。尽管他们的出行大多是在宦游、经商甚至是逃难的背景下进行的。
翻开古人的诗篇,十之三四是发生在岸边渡口的执手相别或者古道驿站的折柳相赠。古人的离别是真正的离别。这一别,山高水远,天各一方,没有时时的朋友圈可更新,没有短信和微信可以发,没有视频聊天可以秀,写一封书信能不能收到完全看“人品”。或许这次分手后,下次再见面,十年八载就过去了。或许这次分别后,这辈子就过去了。所以古人的离别诗写得都很情真意切,因为每句都有可能成为绝唱。
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杨万里是一位有趣的诗人,他写出了很多浅显易懂却又不失俊雅的诗。
那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当他陪着友人林子方走出位于西湖南岸的净慈寺时,抬头正好望到湖面上那一大片盛放的荷花,于是“借花献佛”,欣然写下了“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句子送给即将远去福建做官的朋友留作纪念。
谁又会想到,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却引得多少痴人寻着他的诗句,冒着闷热潮湿的天气在西湖六月中跑到杭城去,就是为了去看他诗里那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活得才有趣。
同样对杭州喜欢到无以复加的明末才子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交朋友、过日子,都是如此。不可太一本正经,要有趣、有癖、有深情才好。
历史长河中,有趣的人实在太多。一座城池,几百年或上千年前的一段故事,三五句诗词,用文化的力道镌刻在岁月的墙壁上,熠熠放着光芒。明末的书商毛晋有一句话说得好:“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你看人家这话说得多么透彻,读了你的诗文便就是你的朋友了,又何必与你生在同时呢?!
十几年来,我便追寻着这些文化碎片的踪迹到处乱走,随笔涂鸦,行旅间留下些许断章残句,记录着和历史上那有趣的人们的隔世相会以及这些名城古镇的前世今生。遥想当年,打起背包迈上旅程之时,还算得上是个青葱少年,孤身一人。而今,白驹过隙,拖妻携子,在柴米油盐中沉浮,已经逐步化身为网友们热议的“油腻大叔”。
(节选自序言)
《文学中的城市》
[美] 理查德·利罕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梳理了城市从起源到后现代时期的发展变化,重点关注了作为启蒙运动产物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及演变,并通过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解读,考察了众多作家对新出现的世俗城市的回应,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城市和文学的新途径。
《步履如歌》
喻添旧 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里斯本、杰拉尔顿、夏洛瓦、哈瓦那、基辅、塞布林……这本书里有20个关于城市和人的故事。当行过世界,回头看那长长的旅途,才发现所有的美好早已化作心头乐事。
《二十城·二十人》
段远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生活过的二十个城市的风貌及见闻,和关于二十个人的记录和故事,文章类型多样,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及颂词,也有作者对自己曾经的艰难岁月的回顾;既有对一些名人雅士的思考,也有对我们身旁平凡人生活故事的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