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茂莉 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是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的一把钥匙。
古人设置关口,多出于军事、交通以及税收目的,然而,无论关城设在何处,支撑关塞存在的物质基础都来自绿洲。
河西走廊位于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以西地区,若没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绿洲,农业便难以发展。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河西的苍凉与雄阔。“春风不度玉门关”描写的就是当地的气候特点,每当春夏,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会将海洋水汽输送到内地,中国东部的大地迎来降雨,然而河西走廊地处东南季风可抵达的末端,春风不度,难得甘泽。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气候区,绿洲之外的地方若失去冰雪融水,就是戈壁与沙地。正是气候原因,使得河西走廊的景观呈现为绿洲与戈壁、沙地相间分布的状态,于是今天的我们出敦煌城不远,就可以看到沙漠中的月牙泉。
西汉时期设置的河西四郡正处于绿洲之中,为了能在绿洲上扎稳脚跟,汉武帝陆续从内地迁移来二十八万人,从此绿洲上有了稳定的农业生产。
考古学界在嘉峪关附近发现了几处魏晋时期的墓葬,墓室中的数百块画像砖成为研究河西走廊以及中国农业技术史、物质文化史的珍贵资料。宴饮、伎乐、庖厨、家畜、出行、狩猎、农耕、采桑、畜牧、打场、配种、驿使,画像砖巨细无遗地描绘了生活中的场景,这一幅幅连环画似的画面,展示的不再是苍凉,而是动人的生活。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