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街镇风采
王江泾镇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镇更有爱
2022-10-24 09:57 来源: 嘉兴日报 撰文 撰稿 富玲燕 王帆

  把关怀融入每一处细节

  王江泾镇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镇更有爱

  增添无障碍坡道、改造无障碍卫生间、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昨天,笔者在秀洲区王江泾镇看到,这里把关怀融入城镇细节,通过一系列建设及维护举措,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带来生活上的便利。

  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化治理水平。今年初以来,王江泾镇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入户坡道、无障碍厕所等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充足的无障碍设施、良好的无障碍出行网络、人性化的服务,已成为城镇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打造省级无障碍社区

  在王江泾镇太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入台阶和门槛部位增加了辅助斜坡,以便轮椅进出,坡道两旁安装了残疾人专用扶手;在公厕内,设置了残疾人专用厕位,少数地段还设置了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一个个小举措,营造了扶残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也体现了太平村为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自确定太平村为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申报单位后,王江泾镇成立了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并制定了《秀洲区王江泾镇太平村创建无障碍社区工作方案》《秀洲区王江泾镇太平村创建无障碍社区工作计划》,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逐步有序推进此项工作,实现了创建工作有主体、有目标、有步骤、有标准、有措施、有保障。

  据悉,太平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主要涉及太平村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室、超市、银行、学校、盲道、停车位等。在太平村范围内,还选取有行业代表性的太平村党群服务中心、禾城农商银行王江泾支行、王江泾镇中心幼儿园、洪太卫生室等4家单位作为推进无障碍建设的示范单位。

  为了引导和帮助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共同营造关心、支持、共创无障碍环境的社会氛围,太平村充分利用宣传栏、多媒体显示屏等进行宣传,开设了无障碍宣传专栏,制作简要宣传牌,累计印制宣传折页600份、发放宣传资料500份。同时,太平村举行扶残助残活动,借送戏下乡之机在村百姓微舞台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自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以来,太平村严格按照《浙江省无障碍社区创建考核标准》开展创建工作,目前已经改造完成社区无障碍坡道18处、盲道200米、坡道双层扶手30米、无障碍卫生间6间、低位服务设施5处、无障碍停车位6处、无障碍指示牌30余个。

  “通过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无障碍设施的配套建设及功能,提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品质,全方位促进他们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太平村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个个小小的改变,一处处不起眼的细节,不仅让居民畅行无忧,也让生活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反映一个城市温度与包容度的最好“名片”,一个简单的坡道,一个小小的标识,一个灵巧的扶手……公共场所任何一处细小的无障碍设施,都是一座城镇文明的缩影。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近年来,王江泾镇从规范城镇功能、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无障碍进家庭、信息无障碍等举措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全镇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打造“有爱无碍”的幸福小镇。

  农贸市场贴心施划的无障碍停车位;文化广场上的缓坡道、低扶手,便利又暖心;公厕外的无障碍通道畅通可行,明显位置张贴的无障碍标识一目了然……如今,在王江泾镇,这些遍布角落的无障碍设施看似不起眼,但对残疾人来说,却为他们搭起了保障权利融入社会的桥梁,让小镇更贴心、更有温度。

  据悉,王江泾镇各村(社区)无障碍环境覆盖率已达到50%,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环境不断完善优化,为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莲泗荡景区已创建区级无障碍景区,古塘村已创建区级无障碍村庄。

  小细节透出大关怀。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全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王江泾镇结合城市发展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使用细节,让每一处无障碍设施实现从“有”到“有用”的转化。

  “如果说加强源头管控,让无障碍设施更加规范是圆残疾人出行梦的第一步,那么通过将全镇无障碍环境串点成线,让残疾人走出家门,便利地享受办事、生活、娱乐等服务,则是接下来要迈出的新步伐。”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说。


标签: 王江泾镇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