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街镇风采
高新区生态绿道网串起无限风景
2021-08-30 09:28 来源: 南湖晚报 撰文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通讯员 马燕琴 制图 张利昌

  在秀湖畔遇见美好(5)


  打开“美好生活”的方式有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

  在秀洲国家高新区,有一种“人在画中”的陶醉与惬意不知道你感受过没有,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在这里,有6条纵横交错的绿道构成一片生态绿道网,其总长度约为29579米,主要沿新塍塘沿线至北郊河、杭州塘沿线,南北向乍嘉苏高速东侧绿地形成一个环线,绿道线路串联起东升路两侧绿地、风筝公园、北科建绿地、运河公园等。

  在这片生态绿道网,不仅有赏心悦目的花海带,还有错落有致的石砌护岸,让市民仿佛身处世外桃源,“沉浸式”感受自然的美好。

  话不多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遇见·打卡地】

  引“森林”入城市

  构筑城市绿色休闲慢行系统

  “周末的清晨,和家人一起去绿道晨跑,真的是一种享受。”说起绿道,秀洲国家高新区的居民高苒鸣赞不绝口。

  高苒鸣是一名跑步爱好者,晨跑对于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健身方式,自从家门口的绿道网越来越完善,她直言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据悉,高新区生态绿道网的设计理念是以水为脉,引“森林”入城市,改善城乡生态平衡,构筑城市绿色休闲慢行系统。另外,在景观设计上,这片生态绿道网也极富特点,“我们想要彩化城市,一路一景,从构思及色彩上突破传统的设计手法,通过林冠线及植物季相对的变化营建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增强绿道的景观标识性。”秀洲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另外,这片生态绿道网除了有颜值,还拥有令人不可忽视的内涵。据了解,高新区生态绿道网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结合,既维护了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也传递了一定的人文信息,提升了城市品质。

  “我们深度挖掘和突出地方人文特色,立足于秀洲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并结合绿道的特点,串联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等,优先选用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良树种和铺装材料,让绿道展现江南水乡特色。”秀洲国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在这片生态绿道网中,新塍塘生态绿道曾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绿道”,秀湖环湖生态绿道和杭州塘与北郊河东岸沿线绿道也被评为“嘉兴市最美绿道”。

  如今,说起高新区生态绿道网,居民们都称赞有加。“这里的绿化空间与环境设施都很宜人,不仅体现低碳生活理念与人文关怀,还能满足游憩者的行为规律及视觉特征,保证了绿廊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视线通达。”居民郭海说道。

  【遇见·获得感】

  被大自然包裹

  “沉浸式”感受生态环境美

  在秀洲国家高新区,湿地水乡特色和城市宜居性一览无余。生活在此处,居民们幸福感满满。

  “秀洲国家高新区打造了生态绿道网,让我们有一种被大自然包裹的感觉,大大提升了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品质。”居民黄莉笑着说,她的许多朋友都很羡慕她的居住环境。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高新区生态绿道网建设,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建设成果,近年来,秀洲国家高新区加强生态绿道体系的建设,已初步形成规划合理、层次分明、设施完备、风景优美的生态绿道网。

  “生态绿道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田园新秀洲升级版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高新区居民获得感的一种体现。”记者从秀洲国家高新区了解到,绿道建设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尽量利用原有植物,使用本地树种,尽可能结合水利工程、交通项目、房地产项目等,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

  想要让居民“沉浸式”感受自然的美好,怎能少了“碧水”元素。秀洲国家高新区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结合“五水共治”,建设与水系紧密结合的绿道网络,并提供亲水游憩空间,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绿道。同时,绿道串联主要居民区,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及活动。

  一头连着自然生态,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如今,秀洲国家高新区这条绿色动脉为居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新的打开方式。

  【遇见·留言墙】

  感受自然的美好

  期待更加成熟的绿道网络

  秀洲国家高新区居民张敏:“绿道成为城市景观风貌新亮点,也为市民带来了绿色生活新风尚,带动着节点及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高新区居民,我们十分期待高新区生态绿道网的进一步建设。”

  秀洲国家高新区居民常远:“听说乍嘉苏高速公路东侧绿道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10月完工,建成后将形成更加成熟的高新区生态绿道网,期待!”

  网友“微微一笑”:“虽然我不住在高新区,但是我十分喜欢跑步,周末的时候常常约上朋友或者家人去新塍塘生态绿道跑步,感受自然的美好。”

  (图片由秀洲国家高新区提供)

  

标签: 在秀湖畔遇见美好;高新区 责任编辑:茹萍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